細胞劃痕實驗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瀏覽次數:258 發(fā)布日期:2024-12-19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實驗目的
研究細胞的遷移能力,評估不同處理對細胞遷移的影響。
實驗材料與試劑
細胞株:口腔上皮癌細胞株
培養(yǎng)板:6孔板
DMEM培養(yǎng)基、胰蛋白酶-EDTA溶液(用于細胞消化)、FBS(胎牛血清)、PBS緩沖液
移液槍頭(用于劃痕,建議10-20μl槍頭)
成像儀/顯微鏡(用于細胞成像)
實驗步驟
實驗前準備
在6孔板背面使用水性筆畫5-7相互平行的直線(便于劃痕操作,以及觀察視野時定位)
細胞培養(yǎng)
將待測細胞接種于6孔板中,在37°C、5% CO₂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過夜。
細胞觀察
使用成像儀/顯微鏡觀察細胞,細胞融合度在80-90%,進行劃痕效果最佳。
圖1
劃痕處理
使用移液槍頭在細胞匯合的單層表面劃出多條直線,模擬“傷口”。注意保持劃痕一致,與水性筆畫的線相互垂直,避免細胞過多脫落。
清洗細胞
使用PBS緩沖液輕輕清洗細胞1-2次,去除脫落的細胞碎片,之后換上無血清培養(yǎng)基。
成像記錄
在0小時時,用成像儀/顯微鏡拍攝劃痕區(qū)域的圖像,記錄初始的劃痕寬度。
圖2
圖3
遷移監(jiān)測
將細胞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根據實驗設計,若使用顯微鏡則需分別在不同時間點(如6小時、12小時、24小時等)觀察并拍攝劃痕區(qū)域的細胞遷移情況。每個時間點要保持相同的拍攝條件和位置。
若使用成像儀,選好點位,設置好拍攝間隔時間與循環(huán)數即可(建議間隔時間2h,循環(huán)數24)。
數據分析
若用顯微鏡,需要使用圖像分析軟件(如ImageJ)來測量不同時間點劃痕的寬度,計算細胞遷移的距離或劃痕閉合率。根據實驗設計,評估不同處理條件下的細胞遷移情況。
若使用成像儀,通過STAT軟件自動生成劃痕曲線及相關數據:包括相關的劃痕定量曲線,自動給出傷口匯合度,相對傷口密度,傷口寬度等定量數據。
圖4 每1h拍攝一次后,通過成像儀得到的細胞生長曲線。
還可搭載選配的劃痕分析軟件,得到細胞遷移(劃痕實驗)實驗中自動生成劃痕曲線及相關數據:包括相關的劃痕定量曲線,傷口匯合度,相對傷口密度,傷口寬度等定量數據
圖5 劃痕選配軟件可以得到的更多更全面的定量數據
注意事項
劃痕操作要輕柔均勻,避免對細胞造成過度損傷。
劃痕后的清洗步驟要仔細,確保去除掉脫落的細胞碎片。
實驗過程中盡量減少培養(yǎng)板的移動,防止細胞位置變化影響結果。
每個條件需至少重復3個孔,以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和重復性。
預期結果
未處理組的劃痕會隨時間逐漸愈合,細胞向劃痕區(qū)域遷移,劃痕寬度逐漸減小。
處理組則根據處理的不同,可能出現細胞遷移加快或減慢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