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图区亚洲网友自拍|亚洲黄色网络|成人无码网WWW在线观看,日本高清视频色视频kk266,激情综合五月天,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English | 中文版 | 手機版 企業(yè)登錄 | 個人登錄 | 郵件訂閱
當前位置 > 首頁 > 技術(shù)文章 > 小鼠骨髓來源樹突狀細胞(BMDC)的培養(yǎng)

小鼠骨髓來源樹突狀細胞(BMDC)的培養(yǎng)

瀏覽次數(shù):5232 發(fā)布日期:2015-12-30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zhuǎn)載,否則責任自負

【經(jīng)典的 BMDC 制備方法簡圖】

                         


DC 是「Dendritic Cells」的縮寫,中文全稱為「樹突狀細胞」,因其成熟時伸出許多樹突樣或偽足樣突起而得名。DC是由201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加拿大 籍科學(xué)家 Ralph M.Steinman于1973年發(fā)現(xiàn)的[1],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功能最強的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已證實,DC是唯一能夠顯著刺激初始T細胞(Naïve T cells)增殖的APC,而其它種類的APC(如單核巨噬細胞,B細胞等)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記憶性的T 細胞,因此DC是機體適應(yīng)性T細胞免疫應(yīng)答的始動者,在腫瘤免疫中也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雖然DC存在于體內(nèi)多種組織中,但含量很少,無法滿足科學(xué)研究和臨床治療的需要, 所以人們嘗試多種方法來體外培養(yǎng)和擴增DC。對于人,最常用的方法是從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誘導(dǎo)DC的產(chǎn)生。而對于小鼠,最常見的方法是從骨髓細胞誘導(dǎo)產(chǎn)生DC,即骨髓來源的DC(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

鑒于功能分析和分子生物學(xué)研究的需要,獲得更高數(shù)量和更高純度的BMDC是大家一直追求的目標,本文將與大家分享BMDC的經(jīng)典制備方法和大量制備法,大家可根據(jù)自身需要選擇使用。

另外,我們還備有實用的BMDC培養(yǎng)操作視頻(內(nèi)部交流,非商用),因文件比較大,若需要,可通過我們的企業(yè)QQ(號碼為:800053055)向我們索取發(fā)送。

【BMDC培養(yǎng)的發(fā)展簡史】

1973年---加拿大籍科學(xué)家Raplph M.Steinman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xué)(Rockefeller University)工作時從小鼠外周淋巴器官(脾、淋巴結(jié)和派氏集合淋巴結(jié))中首次鑒定出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1].Steinman 也因此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xué)或醫(yī)學(xué)獎。

1992年---日本京都大學(xué)(Kyoto University)的Inaba在添加G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 落刺激因子)的情況下,分別成功從小鼠血液和骨髓細胞體外誘導(dǎo)出大量的 DC[2,3].因此,Inaba被認為是小鼠DC體外培養(yǎng)的創(chuàng)立者,且Inaba法被稱為小鼠BMDC培養(yǎng)的經(jīng)典方法。

1. 這些工作均是在 Ralph M.Steinman的參與下完成的;

2. Inaba培養(yǎng)的BMDC來源于小鼠股骨和脛骨中的骨髓;

3. Inaba先用抗體+補體法去除骨髓中的淋巴細胞,以防淋巴細胞對BMDC培養(yǎng)的影響;

4. 在誘導(dǎo)分化過程中,為防止粒細胞的干擾,Inaba通過每2天輕搖培養(yǎng)板并3/4體積換液的方法來盡量去除粒細胞;

5. Inaba證實單用GM‐CSF通過6‐8天的培養(yǎng),即可從骨髓細胞誘導(dǎo)得到 大量的 DC 細胞,而且混合淋巴細胞反應(yīng)提示其為成熟的 DC 細胞;

6. 該法可從一個小鼠的骨髓中培養(yǎng)獲得5‐7 x 106個DC細胞。

1994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xué)(University of Innsbruck)的Romani等發(fā)現(xiàn)GM-CSF和IL-4(白細胞介素 4)聯(lián)合誘導(dǎo),可從人血液 PBMC(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制備出大量的DC,而GM-CSF單獨誘導(dǎo)的效果不好[4].后來,科學(xué)家也將IL-4應(yīng)用于小鼠BMDC的培養(yǎng)[5,6].

1999年----德國明斯特大學(xué)(University of Munster)的Labeur研究表明,單獨用GM-CSF誘導(dǎo)的BMDC為未成熟DC(immature DC, iDC),GM-CSF和IL-4聯(lián)合誘導(dǎo)出來的BMDC的成熟度居中,添加CD40L或LPS可進一步誘導(dǎo)DC完全成熟,即成熟 DC(mature DC, mDC)[7].

1999年---德國埃爾朗根大學(xué)(University of Erlangen)的Lutz開發(fā)出一種可獲得超大量BMDC的方法,每只小鼠可獲得的BMDC的數(shù)量Inaba 經(jīng)典方法的50倍之多,達1-3 x108個DC細胞/小鼠[8].該法被DC研究者廣泛認可和使用。

1. 骨髓不作任何預(yù)先處理;

2. 使用細菌培養(yǎng)皿(Petri Dish)替代細胞培養(yǎng)板;

3. 細胞的初始鋪板密度低,為 2 x 105/ml;

4. 培養(yǎng)時間延長至10‐12天;

5.仍僅用GM‐CSF誘導(dǎo),但第8天或第10天后減量使用;

6.第6天和第8天半量換液,但吸出的懸浮細胞離心后放回原板。

    2002年---美國匹茲堡癌癥研究院大學(xué)(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Cancer Institute(UPCI))的Son也研發(fā)出一種超大量BMDC培養(yǎng)方法,稱為 bulk-culture method.該法每只小鼠可獲得的BMDC的數(shù)量是Inaba經(jīng)典方法的7-10倍,即3 – 4 x 107個BMDC,而且培養(yǎng)時間與Inaba經(jīng)典方法相似,僅需7天[9].

1. 骨髓取出后僅溶血,不做任何其它處理;

2. 使用6孔培養(yǎng)板培養(yǎng);

3. 培養(yǎng)過程中使用GM‐CSF+IL‐4聯(lián)合誘導(dǎo);

4. 培養(yǎng)的第4天和第7天補加足量的GM‐CSF和IL‐4;

                           

摘自文獻 Son YI, et al. J Immunol Metods. 2002; 262(1-2): 145-57 [9]

【經(jīng)典的BMDC培養(yǎng)法】-Inaba法(改良)[3,10]

¾ 背景:

1.  Inaba法獲得的BMDC數(shù)目為5-7 x 106個/小鼠;

2.  Inaba原法操作比較復(fù)雜,需要將骨髓中的淋巴細胞等用抗體+補體法預(yù)先去除, 后來的改良法均省卻了這個步驟,其實Inaba后來自己也說這個步驟雖然可提高BMDC的純度,但不會對BMDC的生成產(chǎn)生影響,可做可不做 [10];

3.  Inaba原法僅用GM-CSF來誘導(dǎo)BMDC的產(chǎn)生,雖然得到的BMDC在混合淋巴 細胞反應(yīng)中有較強的刺激能力,但DC的成熟度不及GM+IL-4的聯(lián)合誘導(dǎo),所以后來的改良法中多用GM+IL-4聯(lián)合誘導(dǎo)。

¾ 培養(yǎng)步驟:

1. 小鼠骨髓細胞的獲得

1.1  小鼠(6-10周齡)頸椎脫臼法處死,手術(shù)取出所有股骨(femurs)和脛骨(tibias),并剪刀和鑷子將骨周圍的肌肉組織盡量去除干凈;注:不要損傷到骨。

1.2  將骨移至超凈臺內(nèi),并用盛有70%酒精的無菌培養(yǎng)皿浸泡2-5 min,以消毒滅 菌,然后用無菌的PBS洗2次;

1.3  將骨移入另一個盛有PBS的新培養(yǎng)皿中,用剪刀剪去骨兩端,再用注射器抽取PBS,針頭分別從骨兩端插入骨髓腔,反復(fù)沖洗出骨髓至培養(yǎng)皿中,直至骨完全變白;

1.4  收集骨髓懸液,用200目尼龍網(wǎng)濾去小碎片和肌肉組織;

1.5  濾過液1200rpm離心5 min,棄上清;

1.6  加入2 ml氯化銨紅細胞裂解液(1x),重懸細胞,室溫孵育 3-5 min,最長 10min;氯化銨紅細胞裂解液的配制:

注:1)先配制10x 的貯存液,配法如下:稱取 82.9 g NH4Cl,10.0 gKHCO3 和 0.37 g Na2EDTA,溶于1L的蒸餾 水中,0.22μm 濾膜過濾除菌,4oC儲存6個月;注:可根據(jù)需要配制適量的10x 貯存液,其中各組分需成比例增減。

注:2)臨用前,將10x 貯存液用無菌蒸餾水1:9稀釋成1x 工作液即可。因氯化銨紅細胞裂解液對骨髓細胞有一定的傷害作用,所以要盡量縮短溶血時間。

1.7  加入10ml PBS中和裂解液的作用,然后1200 rpm離心5 min,棄上清;

1.8  PBS洗1次,然后用含10% FBS的RPMI 1640培養(yǎng)液重懸細胞,至此已獲得小鼠骨髓細胞。

2. BMDC的誘導(dǎo)分化

2.1  步驟1中獲得的小鼠骨髓細胞計數(shù)后用含10% FBS 的RPMI 1640完全培養(yǎng)液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0.5-1x106/ml;

2.2  鋪至24孔培養(yǎng)板內(nèi),每孔1 ml細胞,同時加入重組小鼠 GM-CSF(20 ng/ml)和IL-4(10 ng/ml),37℃,5% CO2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此為培養(yǎng)的第0天;

注:1)  一般一只小鼠大約可收獲4-5 x 107個骨髓細胞,所以可以鋪至少40-50個24孔板板孔。

    2)   GM-CSF和IL-4的使用濃度區(qū)間分別為20-50 ng/ml和10-40 ng/ml。

2.3  每2天輕輕搖晃培養(yǎng)板,然后3/4體積更換新鮮培養(yǎng)液,并補足細胞因子。

注:1)  此步驟的目的是去除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因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為懸浮生 長;

    2)  Inaba 認為培養(yǎng)的前4天,大部分DC貼壁仍較牢,所以此法不會大量損失 DC;

    3)  若發(fā)現(xiàn)損失的DC細胞過多,可僅在培養(yǎng)的第2天用此法換液;

    4)  在培養(yǎng)的第4天,可以看到聚團生長的DC貼附于板底,第6天則可觀察到很多DC成集落生長。

2.4  在第5天和第8天之間,輕柔吹打培養(yǎng)液,收集懸浮細胞及巰松貼壁生長的細 胞;

注:1) 最佳收集時間是培養(yǎng)的第6天;

    2) 此時的細胞已經(jīng)是BMDC,但成熟度不高,所以需要后續(xù)的再鋪板(subculture)步驟使其更成熟;

    3) 吸出培養(yǎng)液(含DC細胞)的24孔培養(yǎng)板需補充新鮮的含重組小鼠GM-CSF(20ng/ml)和IL-4(10 ng/ml)的 RPMI 完全培養(yǎng)液,繼續(xù)培養(yǎng), 以便后面能夠再次收集BMDC。

2.5  1200 rpm離心5 min,棄上清;

2.6  用含10% FBS的RPMI 1640完全培養(yǎng)液重懸細胞并計數(shù),然后調(diào)整細胞濃度 至1 x 106/ml,并加入重組小鼠GM-CSF(20ng/ml)和IL-4(10ng/ml);

2.7  細胞鋪板至100 mm培養(yǎng)皿(每皿最多10ml)或6孔培養(yǎng)板(2m/孔)。

2.8  37℃,5% CO2培養(yǎng)箱繼續(xù)培養(yǎng)1-2天;

2.9  收集懸浮細胞,即為較成熟的BMDC。

注:1) 第2.5-2.8步為再鋪板(subculture)步驟,目的是使第2.4步獲得的BMDC更加成熟。

    2) 再鋪板后的3 h內(nèi)可見許多棘狀貼壁細胞從DC簇中遷移出來,而培養(yǎng)1天后會發(fā)現(xiàn)這些貼壁細胞從培養(yǎng)板底脫離,而且可以看見在培養(yǎng)液中漂浮著許多典型的DC.

3. BMDC的完全成熟

注:步驟2中獲得的BMDC并非完全成熟的DC,若想得到完成成熟的DC,還需LPS,CD40L或TNF-a等的誘導(dǎo)。

3.1 步驟2.4或2.9中獲得的BMDC以1200rpm離心5 min,棄上清;

3.2 用含重組小鼠GM-CSF(20ng/ml)和IL-4(10ng/ml)的RPMI完全培養(yǎng)液重懸沉淀,計數(shù)后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1x106/ml;

3.3 加入24孔培養(yǎng)板中,并加入成熟誘導(dǎo)劑,如TNF-α(250U/ml),LPS(1μg/ml)、或 CD40L(1μg/ml)等;3.437℃,5% CO2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天;

3.5 收集懸浮細胞及疏松貼壁生長的細胞即為成熟樹突狀細胞。

【BMDC大量制備法】-Son法[9]

背景:

1.  該法可在7天內(nèi)獲得30-40x106個DC/小鼠,是Inaba 經(jīng)典方法的7-10 倍。DC經(jīng)14.5%甲泛葡胺(Metrizamide)梯度離心后,純
    度(即 CD11c+/I-Ab+ 細胞)可達85-95%.

2.  該法獲得的DC的內(nèi)吞能力弱于Inaba 經(jīng)典方法,但分泌的IL-12p70量相似;

3.  該法獲得的DC在混合淋巴細胞反應(yīng)中比Inaba經(jīng)典方法呈現(xiàn)更強的刺激能力;

4.  該法獲得的DC能引起更強的特異性T細胞反應(yīng);

5.  以上結(jié)果提示,該法比經(jīng)典方法能獲得更多、更成熟的BMDC。

培養(yǎng)步驟:

1. 小鼠骨髓細胞的獲得

見Inaba法(改良)中的相應(yīng)步驟。

2. BMDC 的大量制備

2.1  步驟1中獲得的小鼠骨髓細胞計數(shù)后用含 10% FBS的RPMI 1640完全培養(yǎng)液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 2 x 105/ml;

2.2  鋪至6孔培養(yǎng)板內(nèi),每孔5 ml 細胞,同時加入重組小鼠GM-CSF(1000 U/ml)和IL-4(1000 U/ml),37℃,5% CO2 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

注:1)作者試探了125 U/ml、250 U/ml、500 U/ml 和 1000U/ml四個細胞因子濃度,發(fā)現(xiàn)濃度越低,BMDC細胞產(chǎn)量和成熟度越低,所以仍建議用1000 U/ml。

    2)  筆者認為,1000 U/ml 是一個非常高的濃度,會導(dǎo)致培養(yǎng)成本過高。

2.3  在培養(yǎng)的第4天,向培養(yǎng)體系中補充重組小鼠 GM-CSF(1000 U/ml)和 IL-4(1000 U/ml); 注:向培養(yǎng)體系中直接補充細胞因子而不換液的目的是避免出現(xiàn)任何細胞損失,以獲得最大量的DC.筆者認為,培養(yǎng)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培養(yǎng)液發(fā)黃 的情況,如果不換液而只是添加細胞因子,細胞很快會因為營養(yǎng)不夠而死亡。所以筆者建議在第4天和第7天時將培養(yǎng)液半量或3/4量吸出,離心后加入含足量GM-CSF和IL-4的新鮮培養(yǎng)液重懸細胞沉淀,然后再將 細胞放回至原板。

2.4  培養(yǎng)的第7天收集 DC,用2-4ml RPMI 1640完全培養(yǎng)液重懸,加至等體積的14.5%(w/v)甲泛葡胺上,1200 x g室溫離心20 min。
     注:此時的DC為不完全成熟的BMDC,要想進一步成熟,請?zhí)敛襟E 3。

2.5  收集中間層,并用RPMI 1640完全培養(yǎng)液洗3次備用。

3. BMDC 的完全成熟

3.1  步驟2.4中收集的 BMDC,重新鋪板,并向培養(yǎng)體系中加入重組小鼠GM-CSF(1000 U/ml)和 IL-4(1000 U/ml),以及 LPS(1-10μg/ml)
3.2  37℃,5% CO2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 2 天,獲得成熟的BMDC。

【BMDC大量制備法】-Lutz法[8]

¾ 背景:

1. Lutz法與Son法相似,均可大量制備BMDC,但與Son 法相比,Lutz法更為廣泛地被采用,從以下兩個方面可以得到印證:

1) 雖然Lutz法比Son法早發(fā)表3年(分別是1999年和2002年),但截至2015年12月,PubMed中已有633篇文獻中引用Lutz法,而僅有24篇文獻引用 Son法。

2) 在美國著名的學(xué)術(shù)社交平臺:www.researchgate.net 上有一個交流帖,問:Does anyone have a protocol for generating dendritic cells from mouse bone marrow using GM-CSF? 回答者中大多數(shù)推薦和盛贊Lutz的BMDC培養(yǎng)法。

2.  該法可獲得更多的 BMDC,達1-3 x 108 個/小鼠,而且純度可達 90-95%;

3.  該法比Son法使用的細胞因子濃度低得多,僅為200 U/ml,而且培養(yǎng)的第8天到 第10天降為30-100 U/ml,這樣可以大幅節(jié)約試劑成本;

4. 該法與Inaba經(jīng)典方法和Son法的最大不同是使用細菌培養(yǎng)皿(Petri dish)而非細胞培養(yǎng)板來培養(yǎng)骨髓細胞。Inaba的解釋是細菌培養(yǎng)皿不容易使骨髓中的巨噬 細胞貼壁,從而抑制巨噬細胞的發(fā)育,進而避免巨噬細胞對DC成熟的抑制作用, 這可能是該法能夠以較低鋪板密度獲得大量 BMDC 的主要原因。

5. 但該法的培養(yǎng)時間較長,需要10-12天,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更多的BMDC,另一 方面,大多數(shù)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很難存活這么長時間,因此可提高最終獲得的BMDC的純度;

6. 該法僅用GM-CSF進行誘導(dǎo)培養(yǎng),得到的BMDC中未成熟和成熟DC均有,若 要進一步提高成熟度,需用LPS或TNF-α再誘導(dǎo)1-2 天,其中成熟DC細胞的含量將達到50-70%。

¾ 培養(yǎng)步驟:

1. 小鼠骨髓細胞的獲得

見Inaba法(改良)中的相應(yīng)步驟,注意省去溶血步驟。

2. BMDC 的大量制備

2.1  步驟1中獲得的小鼠骨髓細胞計數(shù)后用含 10% FBS的RPMI 1640完全培養(yǎng)液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2 x 105/ml;

2.2  鋪至100 mm細菌培養(yǎng)皿(Petri Dish) 中,每皿10 ml細胞,同時加入重組小鼠GM-CSF(200 U/ml,對于PeproTech的GM-CSF,相當于20 ng/ml),37℃,5% CO2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注:此處使用的是細菌培養(yǎng)皿,而非細胞培養(yǎng)板。

2.3  第3天時,向培養(yǎng)皿中再加入10 ml含20 ng/ml重組小鼠GM-CSF的完全培養(yǎng)液;

2.4  第6天和第8天分別半量換液,即收集舊培養(yǎng)液,離心后用含20 ng/ml重組小鼠GM-CSF的完全培養(yǎng)液重懸細胞沉淀,然后再將細胞懸液放回原皿;

2.5  第10天時可收集細胞,即為BMDC。

注:1)此時也可繼續(xù)培養(yǎng)至第12天。若繼續(xù)培養(yǎng),可使用30-100 U/ml(即3 ng-10 ng/ml)的重組小鼠GM-CSF.

    2)雖然培養(yǎng)時間越長,細胞表型上越成熟(CD11c的表達量高),但混合淋巴細胞反應(yīng)實驗顯示,培養(yǎng)第8天和第10天收獲的BMDC具有最強的刺激能力,而培養(yǎng)第12天的BMDC刺激能力明顯減弱。

    3)經(jīng)過10天的培養(yǎng),每皿平均可收獲9.2 x 106個細胞。

3. BMDC的完全成熟

3.1  培養(yǎng)第10天的DC用移液器輕輕吹打收集懸浮細胞,300 x g室溫離心5 min;

3.2  棄上清,用10 ml RPMI 1640完全培養(yǎng)液重懸細胞沉淀,然后鋪于100 mm細胞培養(yǎng)板;注:此處不再用細菌培養(yǎng)皿,而是用細胞培養(yǎng)板,因      BMDC已形成,呈半懸浮狀態(tài),骨髓中殘留的巨噬細胞前體雖然可貼附于細胞培養(yǎng)板,但不再會對DC的成熟起到抑制作用,反而會因為其貼于板底而使懸液中的DC的純度更高。

3.3  加入重組小鼠GM-CSF(100 U/ml , 相當于PeproTech的10 ng/ml)和TNF-α(500 U/ml),或重組小鼠GM-CSF(100U/ml,相當于PeproTech 的10ng/ml)和LPS(1 μg/ml);

3.4  37℃,5% CO2培養(yǎng)箱繼續(xù)培養(yǎng)1-2天。

【BMDC的鑒定】

1. 形態(tài)學(xué)觀察:BMDC 多數(shù)呈集落生長,細胞有多個樹突樣突起,成熟的 BMDC 更加 明顯;

2. 細胞表型分析: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DC細胞表面 CD11c,CD40,CD80,CD86,MHC II類分子(I-A/I-E) 等的表達,BMDC高表達這些分子,完全成熟的BMDC中這些分子的表達會進一步提高。

3.混合淋巴細胞反應(yīng)(MLR):BMDC具有較強的刺激能力,且成熟度越高,刺激能力越強。

摘自文獻 Lutz MB, et al. J Immunol Metods. 1999; 223(1): 77-92 [8]

                           



【注意事項】

1.  小鼠品系和性別:

    多數(shù)研究表明,所使用的小鼠品系與獲得 BMDC 的數(shù)量和成熟度關(guān)系不大[9],但也有研究表明C57BL/6小鼠可能更好。

    Lutz表示從C57BL/10,DBA/2,C3 H/J和129等小鼠品系均可獲得足夠數(shù)量和純 度的 BMDC,但 Lutz 在其實驗中更傾向于使用 C57BL/6,ICR 和 BALB/c小鼠,且發(fā)現(xiàn) C57BL/6 小鼠的BMDC產(chǎn)量最高,而且ICR小鼠和C57BL/6小鼠的BMDC對LPS 的成熟誘導(dǎo)敏感度高于BALB/c小鼠[8].

    關(guān)于小鼠的性別,Inaba認為雄性小鼠更好些,因為他們的骨骼更大,從而可以獲 得更多的前體細胞[10],但多數(shù)學(xué)者更傾向于使用雌性小鼠。

    因此,目前培養(yǎng)BMDC用的比較多的小鼠是雌性或雄性C57BL/6小鼠。

2.  單獨使用GM-CSF還是聯(lián)合使用IL-4?

    Inaba經(jīng)典法和Lutz大量制備法中均僅用GM-CSF即可誘導(dǎo)出相當數(shù)量的 BMDC,而且也在混合淋巴細胞反應(yīng)中表現(xiàn)出較強的刺激作用,但其實這些 BMDC的成熟度并不足夠高。

    研究顯示,GM-CSF+IL-4聯(lián)合誘導(dǎo)比GM-CSF單獨誘導(dǎo)產(chǎn)生的BMDC表達更高的MHC II類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等,提示前者具有更強的抗原遞呈能力,而且前者在混合淋巴細胞反應(yīng)中表現(xiàn)出更有效的刺激能力[5,7].在動物實驗中也發(fā)現(xiàn),GM-CSF+IL-4 聯(lián)合誘導(dǎo)的BMDC可產(chǎn)生保護性抗腫瘤免疫反應(yīng),而GM-CSF單獨誘導(dǎo)的BMDC的保護性較弱 [6],這些都說明 GM-CSF+IL-4聯(lián)合誘導(dǎo)的BMDC的成熟度高于GM-CSF單獨誘導(dǎo)的BMDC.

    德國明斯特大學(xué)(University of Munster)的Labeur研究也表明,單獨用GM-CSF誘導(dǎo)的BMDC為未成熟DC,GM-CSF和IL-4聯(lián)合誘導(dǎo)產(chǎn)生的BMDC 的成熟度居中,添加CD40L或LPS可進一步誘導(dǎo)BMDC完全成熟 [7].

因此筆者認為,要想獲得功能更好的BMDC,最好用GM-CSF和IL-4聯(lián)合誘導(dǎo)骨髓細胞。而且,如果能在Inaba經(jīng)典法和Lutz大量制備法中添加IL-4,應(yīng)該會獲得更加成熟、有效的BMDC.

3.  成熟誘導(dǎo)劑的選擇

    LPS,CD40L和TNF-α無論對人DC還是小鼠DC均是常用、有效的成熟誘導(dǎo)劑,那么應(yīng)該選擇哪個呢?

    TNF-a 誘導(dǎo)DC的成熟能力在三者中最弱[7,8].LPS 和 CD40L均是DC體外完全成熟的強誘導(dǎo)劑,兩者誘導(dǎo)DC的成熟度相似,但誘導(dǎo)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譜有差異。CD40L誘導(dǎo)成熟的BMDC在體內(nèi)顯示出最強的免疫調(diào)節(jié)能力,包括保護性和治療性腫瘤免疫反應(yīng)的產(chǎn)生[7].

    用LPS刺激DC完全成熟所用的濃度一般為 1-10μg/ml,但其實0.1 μg/ml已經(jīng)有非 常強的作用,但保險起見,一般選用1 μg/ml。

    對于CD40L需要注意的是,CD40L分子屬于TNF配體家族,該家族的特點是在形 成三聚體后才能發(fā)揮作用。所以最好能用重組的CD40L三聚體蛋白來刺激DC,這樣會有很好的效果。如果用CD40L單體來刺激DC,多數(shù)情況下成熟度并不是很高。

4.  培養(yǎng)方法的選擇

    本文列出迄今為止最常用的三種BMDC培養(yǎng)方法,我們從下表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這三種方法的異同,相信您能根據(jù)您的需要作出正確的判斷。

                         

注:1. 該表是從文獻[8]修改和添加而來;

    2. 這里的Inaba法指的是其原法[2],而不是本文中的改良法。

【BMDC 培養(yǎng)試劑推薦】
 

生產(chǎn)商 產(chǎn)品名稱 產(chǎn)品編號 產(chǎn)品規(guī)格 使用濃度
PeproTech 重組小鼠 GM-CSF 315-03 5μg/20μg/50μg/100μg/250μg/500μg/1mg 25-50ng/ml
PeproTech 重組小鼠 IL-4 214-14 5μg/20μg/50μg/100μg/250μg/500μg/1mg 10-40ng/ml
PeproTech 重組小鼠 TNF-α 315-01A 5μg/20μg/50μg/100μg/250μg/500μg/1mg 25-50ng/ml
PeproTech 重組小鼠 sCD40L 315-15 5μg/25μg/100μg/250μg/500μg/1mg 1μg/ml


【BMDC 鑒定試劑推薦】
 

生產(chǎn)商 產(chǎn)品名稱 產(chǎn)品編號 克隆號 熒光標記 產(chǎn)品規(guī)格
PeproTech(BioGems) 抗小鼠 CD11c熒光標記抗體 3212 N418 FITC/PE/APC/PerCP-Cy5.5  /APC-Cy7/PE-Cy7 25μg/100μg/500μg
抗小鼠 CD40熒光標記抗體 2512 HM40-3 FITC 50μg/100μg/500μg/1000μg
抗小鼠 CD80熒光標記抗體 2912 16-10A1 FITC/PE/APC 25μg/100μg/500μg
抗小鼠 CD86熒光標記抗體 8912 GL-1 FITC/PE/APC/PE-Cy7 25μg/100μg/500μg
抗小鼠 MHC II類分子(I-A/I-E)熒光標記抗體 86212 M5/114.15.2 FITC/PE/APC/PE-Cy7 25μg/100μg/200μg /500μg


    注:用于DC鑒定的表面標志物的表達在流式圖上均呈現(xiàn)單個峰,且多數(shù)情況下不能與陰性峰完全區(qū)分開來。為避免多色分析時補償調(diào)節(jié)不好導(dǎo)致結(jié)果的不準確性,建議最好用單標,最多用雙標來做DC表面標志的分析,而且必須使用同型對照,而非空白細胞對照來 排除背景染色。

【參考文獻】

[1] Steinman RM, Cohn ZA.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ell type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mice. I. Morphology, quantitation, tissue distribution. J. Exp. Med. 1973; 137 (5): 1142–62.

[2] Inaba K, Steinman R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roliferating dendritic cell precursors in mouse blood. J. Exp. Med. 1992; 175(5):1157-67.

[3] Inaba K, Inaba M, et. al. Genera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dendritic cells from mouse bone marrow cultures supplemented with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J. Exp. Med. 1992; 176(6):1693-702.

[4] Romani N, Gruner S, et. al. Proliferating dendritic cell progenitors in human blood. J. Exp.

Med. 1994; 180(1):83-93.

[5] Zorina T, Mayordomo JI, et. al. Culture of dendritic cells from murine bone marrow supplemented with GM-CSF and TNF-alpha J. Immunother. 1994; 16(3):247.

[6] Mayordomo JI, Zorina T, et. al.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pulsed with synthetic tumour peptides elicit protective and therapeutic antitumour immunity. Nat Med. 1995;1(12):1297-302.

[7]  Labeur MS,  Roters B,  et. al. Generation of  tumor immunity by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correlates  with  dendritic  cell  maturation  stage.  J   Immunol.  1999;162(1):168-75.

[8] Lutz MB, Kukutsch N, et. al. An advanced culture method for generating large quantities of highly  pure  dendritic  cells  from  mouse  bone  marrow.  J  Immunol  Methods.  1999;223(1):77-92.

[9] Son YI, Egawa S, et. al. A novel bulk-culture method for generating mature dendritic cells from mouse bone marrow cells. J Immunol Methods. 2002; 262(1-2):145-57.

[10] Inaba, K., Romani, N., et al. Gene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from proliferating mouse bone marrow progenitors. In: Coico, R., Ranz, A., Kruisbeek,A.M. (Eds.), 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Wiley, New York. 1998; Unit 3.7.

來源:美國PeproTech(派普泰克)公司
聯(lián)系電話:40000 53055,0512 6832 5983
E-mail:peprotech.infochina@thermofisher.com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快速注冊 忘記密碼
評論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請輸入驗證碼: 8795
Copyright(C) 1998-2024 生物器材網(wǎng) 電話: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