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最新綜述解讀:空間組學技術的原理、優(yōu)勢與展望
瀏覽次數:1797 發(fā)布日期:2023-9-22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導讀
幾乎所有看似無限復雜的生物學都發(fā)生在三維空間中。在生物體內,細胞必須在三維組織中相互作用和組合,每個細胞的位置與其固有性質一樣重要,決定著組織的功能或疾病的功能障礙。因此,即使在研究簡單生物體或單個組織的結構時,不僅需要破譯成千上萬個細胞的分子譜,還需要了解空間環(huán)境如何以及造成怎樣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多重空間分子檢測技術的創(chuàng)新爆發(fā),生物學研究開辟了新的篇章,使人們能夠進一步了解生命系統(tǒng)的復雜性。
空間組學是繼單細胞測序技術之后的又一個生物技術研究熱點,其能夠彌補單細胞測序技術無法獲取細胞空間分布信息的缺陷。空間組學技術主要研究細胞在組織樣品中的相對位置關系,用于揭示細胞空間分布關系對疾病的影響,主要檢測蛋白質及其修飾或mRNA。雖然空間組學技術存在成本高、耗時長等局限,但目前這一新興技術已為多個領域提供了大量新見解,包括動物發(fā)育和大腦結構以及與患者預后相關的腫瘤微環(huán)境(TME)的特征。
近日,英國癌癥研究中心(CRUK)劍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上發(fā)表了綜述文章“The dawn of spatial omics”,系統(tǒng)地介紹了空間組學技術的豐富種類,闡明了其原理、優(yōu)勢和局限性,并就這一領域目前面臨的挑戰(zhàn)提供了觀點和建議。
文章發(fā)表在Science
質譜流式細胞術
在過去20年間,通過免疫組織化學(IHC)和原位雜交(ISH)技術,人們已經能夠對組織進行原位檢測。近年來,科研人員開發(fā)了“質譜流式細胞術(MC)”(圖1),其將流式細胞技術與質譜分析技術結合在一起,使用穩(wěn)定的重金屬同位素(主要是鑭系元素)代替熒光基團來標記抗體,并利用質譜來定量同位素標簽。
MC技術可在單細胞水平同時對50種參數進行分析,包括蛋白質、核酸和小分子等,信噪比(SNR)非常高,但其目前受到足夠純金屬可用性的限制。此外,該方法也是兩種空間成像技術的基礎,即成像質譜細胞術(IMC)和多重離子束成像(MIBI)。
圖1.基于多重抗體檢測的空間蛋白質組學方法。
基于激光顯微切割的轉錄組學
顯微切割技術是指通過物理分離從特定區(qū)域純化生物分子,即對欲選取的材料(組織,細胞群,細胞等)進行切割分離并收集用于后續(xù)研究的技術,是為分子譜分析添加空間信息的簡易方法,也是空間轉錄組學(ST)的重要技術。顯微切割能夠提供非常深入的分析,幾乎可達到批量測序水平,并允許科研人員將目標區(qū)域從單個細胞擴展到整個區(qū)域,但其通量相對較低。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顯微切割技術是激光捕獲顯微切割(LCM)。LCM通常用于分離小區(qū)域(數十到數百個細胞)以進行RNA測序(RNA-seq),并且可以達到單細胞分辨率。LCM的優(yōu)勢包括廣泛的轉錄譜、精確的組織切片以及能夠與FFPE組織兼容,但難以擴展到更大數量的樣本,并存在潛在的RNA降解問題。
圖2. 空間選擇和剖析方法。
基于圖像的原位轉錄組學
單分子熒光原位雜交(smFISH)可以同時檢測多個RNA,被認為是RNA定量方法中的“金標準”。smFISH可以檢測到低豐度的轉錄本,由此衍生的空間分析技術往往具有優(yōu)異的靈敏度。循環(huán)雜交方法(osmFISH、seqFISH)是smFISH的衍生方法(圖3),這是一種將組織中的單個mRNA分子分解為亞衍射熒光點的技術。為實現(xiàn)檢測,循環(huán)雜交需要將多個探針與相同的mRNA分子進行結合,或是需要多個熒光團結合到一個小區(qū)域以產生信號,或是兩個探針在幾個核苷酸距離內同時結合以觸發(fā)信號擴增過程。
多重容錯性熒光原位雜交(MERFISH)和seqFISH+技術是目前兩種主要的基于雜交的原位轉錄組學方法。兩種方法通過結合寡聚抗體同時檢測mRNA和蛋白質,可達到全轉錄組水平,并成功應用于不同器官和組織的空間基因表達研究。兩者在靈敏度、通量和優(yōu)缺點方面非常相似,但在流程操等方面存在一些技術差異。
圖3. 基于圖像的空間轉錄組學方法。
基于空間條形碼的轉錄組學
與基于圖像的原位轉錄組技術不同,基于空間條形碼(Spatial barcoding)的方法允許在整個轉錄組水平上對有 RNA 的物種進行無偏倚測序。空間條形碼技術是通過使用空間條形碼寡核苷酸陣列捕獲組織RNA,將RNA序列及其空間位置關聯(lián)起來(圖4)。具體而言,在空間轉錄組學中,使用微陣列技術將有序的寡核苷酸陣列沉積在玻璃載玻片上;然后將薄的組織學切片放置在陣列上,通過滲透使細胞RNA擴散到條形碼寡核苷酸;并在原位逆轉錄以產生空間索引的cDNA,然后將后者擴增產生文庫并進行測序。
空間條形碼技術的關鍵優(yōu)勢是能夠產生長測序reads,不依賴于復雜的成像儀器,具有高速度以及并行化的潛力,極大地促進了商業(yè)應用。目前,空間條形碼技術與批量測序相結合非常成功,但該技術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低分辨率(目前為50-100μm)、每個樣品的成本高以及RNA捕獲效率低。
圖4. 空間條形碼方法。
空間組學技術面臨的挑戰(zhàn)
數據采集通常被認為是空間組學方法中最困難的步驟,此外數據操作、分析和可視化同樣重要。其中,圖像配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巨大的數據量使空間分析變得更加復雜。目前,大多數圖像配準方法采用易于識別的“基準地標”(熒光珠)作為特征來計算配準矩陣(圖5),這使得配準更容易,但代價是需要額外的實驗處理。
此外,大多數轉錄組學方法需要解碼步驟,這些處理流程需要量身定制,以考慮每種技術或顯微鏡特有的扭曲和畸變,因此很難標準化和優(yōu)化。
圖5. 空間剖面數據集的分析工作流程。
展 望
空間組學領域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1)多組學,即同時檢測不同的參數(如 DNA、RNA 和蛋白質);2)增加獲取和普及性,使技術變得更容易獲得、更可靠、更強大;3)改進分析框架。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需要對數據分析和實驗設計給予更多關注。空間組學技術已經可以在單次實驗中產生數太字節(jié)(TB)的數據,這給數據處理、分析和可視化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
結 語
綜上所述,空間組學被廣泛認為是生命科學的新前沿,有望改變生物學的多個領域,并通過同時檢測物理組織結構和分子特征來徹底改變病理學。雖然該領域在過去的5年里發(fā)展迅猛,但仍然面臨一些挑戰(zhàn):進入技術壁壘,穩(wěn)健性、實驗設計及最佳分析實踐不明確,以及缺乏標準化。該綜述中,研究團隊系統(tǒng)介紹了不同的空間組學技術,全面闡述了其優(yōu)勢及局限性,并給出了合理的建議。
參考文獻:
Dario Bressan, Giorgia Battistoni, Gregory J. Hannon. The dawn of spatial omics. Science(2023).
DOI: 10.1126/science.abq4964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4964
來源:測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