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阿拉伯糖在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
何華亮1,王芬2,劉銅華3
(1.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yī)院,北京100037;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北京100029;
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科研處,北京100029)
眾所周知,2型糖尿。═2DM)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突出問題。據WHO預測,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達到3億人,2型糖尿病在亞洲發(fā)展中國家,包括我國在內更成流行趨勢。其各種慢性并發(fā)癥成為嚴重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主要問題,也給家庭與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加強對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防治的研究,有著現(xiàn)實的緊迫性及必要性。目前,除了已上市的各種治療糖尿病藥物外,一些特殊保健食品日益成為專家學者的研究開發(fā)熱點。其中,L-阿拉伯糖(L-Arabinose)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存在廣闊的市場前景,如通過抑制蔗糖酶而導致蔗糖吸收率下降,從而抑制血糖水平升高;抑制中性脂肪吸收;增加Ca2+吸收等。現(xiàn)將其在2型糖尿病防治方面的作用綜述如下。
1關于L-阿拉伯糖
L-阿拉伯糖是一種五碳糖,分子式:C5H1005,有單糖和多糖兩種存在形式,是植物細胞壁中的常見成分,也是谷類中半纖維素的主要成分1[,2]。其味道與蔗糖非常接近,其甜味是蔗糖的一半。該糖在動物體內不能被代謝,故是一種無熱量糖。通常情況下(不存在L-阿拉伯糖),攝取的蔗糖在小腸內通過蔗糖酶水解成單糖的形式吸收,如果存在L-阿拉伯糖,則會抑制蔗糖酶致其無法被分解成單糖,從而抑制機體中蔗糖能量的吸收,進而抑制血糖的升高。在蔗糖中添加2~3%的L-阿拉伯糖可能造成蔗糖在小腸內消化減少60%,未被消化的蔗糖與阿拉伯糖產生短鏈脂肪酸,其功能與膳食纖維相近。因此,L-阿拉伯糖使血糖、胰島素、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減少,它作為一種甜料和食品添加劑有很大益處,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2型糖尿病和減肥的效果[3,4。]
2 L-阿拉伯糖的研究現(xiàn)狀
近些年來通過各項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證明,L-阿拉伯糖具有抑制蔗糖酶作用。1974年,G.Semenza等[5]研究了大鼠小腸中蔗糖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其可被L-阿拉伯糖或D-木糖所抑制。此后,Seri等人6[,7]有確認,L-阿拉伯糖對大鼠和豬的小腸
蔗糖酶具有特異且強烈的抑制作用。該作用具有濃度依賴性,在50mM的濃度下為56%。抑制方式為非競爭性。這些研究說明L-阿拉伯糖對蔗糖酶的親和力比基質砂糖高出4~5倍甚至更高。向禁食一夜的大鼠給予砂糖(2.5g/kg),15~30min后發(fā)現(xiàn)血糖值顯著升高,同時,給予L-阿拉伯糖(50~250mg/kg)時,可以顯著性抑制血糖值及血中胰島素水平升高。由于小腸中的蔗糖酶在存在L-阿拉伯糖情況下,無法被分解,就以原樣狀態(tài)轉運動大腸,大腸中的細菌可能將所剩蔗糖變成短鏈脂肪酸,從而降低其血清中的膽固醇的濃度8[。]故證明利用L-阿拉伯糖能夠降低血清中膽固醇的濃度。在大鼠身上已經發(fā)現(xiàn),富含L-阿拉伯糖的玉米外皮9[,10和]小麥1[1]的水溶性半纖維素具有顯著性的抑制血清膽固醇升高的作用,該作用可能直接與L-阿拉伯糖相關的可能性較高。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鼠進食小麥的半纖維素(食物纖維),消化道中的半纖維素成分減少,即五碳糖在消化道中會以寡聚糖的形式發(fā)生溶解,后被機體吸收或腸內細菌利用。說明L-阿拉伯糖可能具有與那些在胃酸條件下分離出來,并以游離糖形式發(fā)揮作用的食物纖維相同的功能,即抑制血糖升高、降低血清中中性脂肪以及膽固醇的濃度、促進腸內雙歧桿菌的增值等作用。還能夠抑制血胰島素濃度的升高。另外,L-阿拉伯糖對動物的糖耐量異常有一定改善作用。禁食后的大鼠或小鼠經口給予蔗糖負荷后,按時測定血糖水平,并與同時給予L-阿拉伯糖加蔗糖組與單獨給予蔗糖組,血糖上升得到明顯抑制。但L-阿拉伯糖對淀粉負荷后血糖上升無抑制影響。日本學者世利謙二研究L-阿拉伯糖對蔗糖的消化和體內利用度,將14C標記的蔗糖2.5g/kg口服給予大鼠,測定呼吸氣中排出的14C-CO2含量及消化道中殘留的14C量。測定與蔗糖同時經口給予的50mg/kg和250mg/kg的L-阿拉伯糖后兩組,在給予蔗糖6h后,呼吸氣中的14C-CO2排泄量比對照組減少32%和46%。蔗糖攝取6h后,對照組中消化道殘留的14C殘留幾乎接近零,而同時給予L-阿拉伯糖的兩組中,可見盲腸中含有大量14C殘留。蔗糖攝取6h后,經口給予50mg/kg和250mg/kg的L-阿拉伯糖的兩組盲腸中的14C殘留量分別是總給予量的18%和32%。
在人體實驗方面,選擇40名健康中年男子,進食含30g蔗糖的食物后,測定血糖,結果顯示加入L-阿拉伯糖后血糖上升得到抑制,成濃度依賴性。選擇T2DM患者10名,進行交叉試驗,添加3%L-阿拉伯糖組別的血糖上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1[2。]選擇健康成人15例,每日2次于上午和下午分別與紅茶共同飲入相當于6g蔗糖飲品。飲用后測定血糖,與對照組相比,添加L-阿拉伯糖組別15min時血糖顯著降低1[3]。選擇健康女學生89名,每日2次分別進食添加3%L-阿拉伯糖的蔗糖10g,連續(xù)進食2周,記錄排便次數(shù)、糞便狀態(tài)等,發(fā)現(xiàn)添加L-阿拉伯糖后,每周的排便次數(shù)顯著增加1[4。]
3 在T2DM防治領域L-阿拉伯糖的開發(fā)及展望
目前,隨著生活方式及社會環(huán)境的顯著提供,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及致殘率急劇上升,輕度糖尿病患者及早期糖耐量異常患者因為沒用明顯癥狀,極易被忽視,以致病情繼續(xù)發(fā)展。目前糖尿病防治中以口服西藥和/或中藥、注射胰島素、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為主,但是這些
方法方式存在成本相對較高,技術含量高,毒副作用、對患者的依從行要求高等等,故長遠療效難以保證。而一些特殊的成熟的保健品逐漸成為專家學者和廣大糖尿病患者的關注和偏愛。在基礎治療上結合使用這些這些產品,能夠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正如專家所說旨在“通過使糖穩(wěn)定吸收,從而抑制血糖上升。改善糖尿病初期患者的生活質量”,F(xiàn)開發(fā)的保健品已達30余種。L-阿拉伯糖是近些年才開發(fā)用于糖尿病防治中的,由于其能夠抑制蔗糖酶的水解,從而降低糖吸收,降低血糖水平;間接降低膽固醇沉積。另外,它口味甘甜純正(甘甜度是砂糖的50%~60%),較為穩(wěn)定,低熱量,無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是蔗糖、淀粉糖及其他糖醇的優(yōu)良替代品,在很多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廣泛應用。該糖已收錄在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食品安全與應用營養(yǎng)學中心(CFSAN)的食品添加數(shù)據
庫中,并通過全部最新毒理學審查;日本厚生勞動省批準高純度L-阿拉伯糖為食品添加劑(作甜味劑使用),同時將其收錄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特定保健用食品降血糖原料清單中,如三井株式會社開發(fā)出在蔗糖中添加3%L-阿拉伯糖的“健康糖”于2006年投放市場,日本
Unitika公司以“尤尼契卡阿拉伯糖-N”為商品名作為抗糖尿病食品和減肥食品在健康食品和一般食品領域使用。由以上得出,L-阿拉伯糖不僅在發(fā)達國家廣泛應用于無糖食品、無糖保健食品等,在醫(yī)藥領域尤其是代謝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等有廣闊前景?傊,L-阿拉伯糖在體內新陳代謝中不需要胰島素參與,有能夠降低血糖水平,同時可阻止中性脂肪吸收,因此是糖尿病和肥胖人群安全的甜味劑、營養(yǎng)補充劑和輔助治療劑。
4結語
綜上所述,L-阿拉伯糖作為一種新資源食品具有廣闊的開發(fā)前景和應用價值,通過一系列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等進一步研究將逐步使其上升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劑,為廣大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使其在糖尿病防治領域開辟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綾野雄幸.日本營養(yǎng)·食糧學會志,1992,45:209-219.
[2]H.N.Englyst,S.M.Kingman,in Dietary Fiber,D.Kritchevsky,C.Bonfield and J.
W.Andeson.New York: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0:49-65.
[3]檜作進.L-阿拉伯糖的營養(yǎng)、生理功能以及用途[J].應用糖類科學,1999,46
(2):159-165.
[4]秦海敏,喻宗沅,容如濱.L-阿拉伯糖研究進展[J].化學與生物工程,2006,23
(2):50-53.
[5]G.Semenza,A.K.von Balthazar.Eur J Biochem,1974,41:149-162.
[6]講井和子,世利謙二,井上修二.日本營養(yǎng)·食糧學會志,1997,50:133-137.
[7]K.Seri,K.Sanai,N.Matsuo,et al.Metabolism,1996,45:1368-1374.
[8]S.Osaki,T.Kimura,Sugimoto,S.Hizukuri,N.Iritani,Nutr.Metab.Res.Com-
moun,2001,131:796-799.
[9]綾野雄幸,太田富貴雄,渡邊幸雄,等.日本營養(yǎng)食糧學會志,1982,35:431-
439.
[10]竹內政保,菅原正義,高莊敏行,等.日本食品工業(yè)學會志,1991,38:981-
989.
[11]佐々木康人,玉井洋介,林洋一,等.日本營養(yǎng)·食糧學會志,1991,44:461-
470.
[12]井上修二,講井和子,世利謙二.日本營養(yǎng)食糧學會志,2000,53:243-247.
[13]講井和子,田中裕子,世利謙二,等.健康·營養(yǎng)食品研究,2001,4:1-6.
[14]大木賢一,根岸惠則.健康·營養(yǎng)食品研究,199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