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I全自動多肽合成儀在優(yōu)化肽核酸PNA合成中的應用
瀏覽次數(shù):785 發(fā)布日期:2023-12-15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介紹
肽核酸(PNA)是DNA和/或RNA的合成類似物,因為整個磷酸二酯鍵主鏈被擬肽主鏈取代,核酸堿基通過甲基羰基連接,具有幾種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 (圖1)。[1]
PNAs是一種非離子核酸類似物,其中性聚酰胺骨架設計可最小化DNA寡核苷酸中經(jīng)常觀察到的非特異性靜電效應。因此,短至12個堿基的序列即允許強的特異性雜交,具有改進的序列錯配分辨率,比天然寡核苷酸對單點突變更敏感。此外,與天然肽或核酸相比,PNAs對核酸酶和蛋白酶的抗性更強。[2]
PNAs能夠通過與互補RNA結合抑制基因表達;在一定條件下,PNAs還可以通過鏈入侵機制與DNA雙鏈序列結合促進基因表達,從而促進D-loop的形成和相應基因的表達。它們的高親和力和特異性使它們不僅可以作為治療藥物,而且可以用于診斷。[3,4]
PNAs的合成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挑戰(zhàn),因為它們容易聚集,并且脫保護步驟通常伴隨著副反應。[5]克服第一個問題的策略之一是在耦合步驟中使用大量過量的試劑;然而,合成所需的受N端保護的PNA單體相對昂貴,使得這種方法經(jīng)濟成本偏高。
在本應用筆記中,我們報告了使用全自動多肽合成儀PurePep®Chorus合成PNA的方法優(yōu)化。以PNA1作為參考序列,評估不同的合成條件:偶聯(lián)次數(shù)、PNA單體過量倍數(shù)、反應時間和溫度。得到粗品純度最高的PNA1的最佳條件,然后用于合成其他五個長度和嘌呤(腺嘌呤和鳥嘌呤)含量不同的序列(表1)。后者構成了合成的一個相關因素,因為它們的偶聯(lián)通常由于偶聯(lián)單體的位阻困難而導致低產(chǎn)率。
結果與討論
采用低負荷Rink Amide MBHA樹脂(0.27 mmol.g-1),采用Fmoc/tBu正交保護方案,采用PurePep®Chorus (Gyros Protein Technologies)以25 μmol的濃度規(guī)模合成PNA1。在室溫下,用20%Pip/DMF進行2 × 5分鐘的樹脂脫保護。偶聯(lián)步驟是在HCTU和NMM存在的情況下進行的,在所有的合成過程中,條件都有很大的不同(表2)。偶聯(lián)步驟之后是一個封端步驟,在室溫下,用10%的Acetic Anhydride/DMF溶液,反應5分鐘。最終脫保護后,用TFA/ TIS/H2O(95:2.5:2.5)溶液在室溫下裂解4小時。
通過分析表2可以看出,使用10倍當量的PNA單體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粗純度(81%);然而,這種合成方法經(jīng)濟成本高,因為Fmoc保護的PNA單體是昂貴的。通過將PNA的過量倍數(shù)降至4 倍當量,粗品純度會降至72%。在保持低過量PNA單體的條件下,將反應溫度提高到45℃,反應時間縮短到5 min,會進一步降低粗品純度(61%)。由于反應時間5分鐘可能太短而無法完成偶聯(lián),因此采用相同的條件,但反應時間增加到10分鐘(實驗D),得到的粗純度(82%)與實驗A相似,實驗A使用了兩倍多的PNA單體。E方法采用雙偶聯(lián)的方法,對反應作進一步優(yōu)化。使用相同數(shù)量的原料總當量和相同的時間,粗品純度進一步提高了5%。
當確定了產(chǎn)生最佳粗純度PNA1的耦合方案,使用相同的策略(方法E)合成其余序列。結果如表3所示。
合成的PNA序列的粗純度在66-91%之間,可以認為是很好的粗品收率,特別是對于肽核酸。有趣的是,嘌呤含量較高的PNA序列具有較好的粗品純度。
結論
在本應用筆記中,我們描述了使用全自動多肽合成儀PurePep® Chorus合成PNA的耦合策略的優(yōu)化。我們首先在室溫下使用10倍當量的PNA單體進行1小時的偶聯(lián)反應,該策略產(chǎn)生了非常好的粗品PNA(81%)。我們希望減少單體原料的過量倍數(shù),同時盡量減少粗品純度的損失,使這種反應在經(jīng)濟上更具可持續(xù)性和“綠色”。最終,我們開發(fā)了一種耦合策略,不僅減少了當量的數(shù)量和反應時間,而且產(chǎn)生了比原始策略更好的粗品PNA。通過在45℃下進行雙耦合,每次2 倍當量,持續(xù)5分鐘,我們能夠將PNA1的粗純度從81%提高到87%。最后,將該耦合策略應用于其他序列的合成。該方案應用于具有不同的長度和嘌呤含量的序列,產(chǎn)生了非常好的粗肽核酸。PurePep® Chorus被證明是這項工作的關鍵工具,因為在PurePep® Chorus全自動多肽合成儀上,從當量、重復次數(shù)、反應溫度、耦合時間等合成程序均可以很容易地調整。
參考文獻
[1] P. E. Nielsen, R. H. Berg, Sci 1991, 6, 254(5037), 1497-1500.
[2] A. Gupta et al., J Biotechnol 2017, 259, 148–159.
[3] P. E. Nielsen, Chem Biodivers 2010, 7(4), 786-804.
[4] C. Cordier et al., PLoS One 2014, 9, e104999.
[5] C. Li, ACS Cent Sci 2022, 8, 2, 205–213.
[6] D. Al Sulaiman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5247–5251.
[7] “Low-Scale Automated Synthesis of a PNA-Peptide Conjugate on the Prelude®”
(Application Note 12; D0029149/B).
[8] L. Goltermann et al., Front Microbiol 2019, 10, 1032.
[9] C. Avitabile et al., Tetrahedron Lett 2010, 51, 3716–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