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解讀:痛覺研究重要進展,尤浩軍課題組提出痛覺內源性調控新理念
瀏覽次數(shù):1411 發(fā)布日期:2022-10-17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感體驗,其產(chǎn)生與實際存在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有關。進入21世紀,疼痛已被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IASP(國際疼痛研究協(xié)會)認為是除呼吸、脈搏、體溫和血壓這四大生命體征之外的“第五大生命體征”,由此體現(xiàn)了疼痛研究在生命和健康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性。近年來,得益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疼痛研究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然而,疼痛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之間仍存在著明顯的脫節(jié)現(xiàn)象。尤其是疼痛的生理和病理機制,特別是病理性痛的產(chǎn)生、維持和調控機制仍未闡明,相關臨床治療效果也不佳。近年來,延安大學“感覺與運動疾病轉化醫(yī)學研究中心”尤浩軍教授課題組對痛覺內源性調控作用及其可塑變化開展了較為細致的研究。2022年8月,課題組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中科院大類一區(qū)Top期刊)上發(fā)表題為“Thalamus:The ‘promoter’ of endogenous modulation of pain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in pathological pain”科研論文。該論文聚焦病理性疼痛的誘導、發(fā)生和發(fā)展相關科學問題,回顧了百年疼痛研究中所遇到的科學問題及臨床疼痛治療難點,提出相關科學問題,據(jù)此重點闡述了以丘腦作為啟動子(Promotor)在外周傷害性信息的傳入識別和痛覺內源性調控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
通過回顧百余年來疼痛學研究進展,該綜述分別論述了疼痛學三大理論(特異學說、型式學說和閘門學說)的內容及相關局限性,辨析了疼痛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應用中存在的矛盾現(xiàn)象。例如,上述疼痛學三大理論均不能對痛覺中樞敏化現(xiàn)象的維持和發(fā)展給予很好的解釋。在此基礎上,結合課題組發(fā)表的系列相關科研成果(15篇SCI論文),作者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以丘腦(MD核和VM核)為啟動子(Promotor)介導的痛覺內源性調控時空特異科研假說,為疼痛學特異性、型式和閘門學說提供了全新擴展。在文章中,作者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圍繞“丘腦內側背側核(MD)-扣帶皮層-背外側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背柱-脊髓背角淺層(Ⅰ-Ⅱ層)”和“丘腦腹內側核(VM)-島葉皮質 - 腹外側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背外側索-脊髓背角深部(Ⅳ-Ⅵ層)”的痛覺內源性調控雙特異通路,進而分別執(zhí)行迥異的痛覺內源性易化和抑制調控作用。
(圖1,丘腦介導的痛覺內源性調控雙特異通路示意圖)
上述科研假說全新闡釋了當前痛覺研究所面臨的相關關鍵科學問題,如痛覺中樞敏化的含義,a片“鎮(zhèn)痛-痛敏”現(xiàn)象,針刺鎮(zhèn)痛與“小痛鎮(zhèn)大痛”的相關科學問題等,尤其針對病理性痛的臨床治療,該論文進一步提出了“不引起明顯痛感”43℃溫熱物理治痛和翻轉“痛覺內源性下行易化和下行抑制激活閾值”的藥物治痛新理念。
(圖2,丘腦“痛覺識別器”控制的內源性痛覺下行控制觸發(fā)閾值變化示意圖)
綜上,文章提出的創(chuàng)新性理念為生理學、神經(jīng)科學、針灸學、康復學及麻醉學涉及痛與鎮(zhèn)痛的基礎科研及臨床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治療方案。上述系列論點也得到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審稿人和編輯的肯定性評價,認為具有科研原創(chuàng)性和新穎性。該文章極大地完善并豐富了現(xiàn)有的疼痛學理論和調控機制,為疼痛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參考。
論文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22.104745
延安大學“感覺與運動疾病轉化醫(yī)學研究中心”課題組簡介
延安大學“感覺與運動疾病轉化醫(yī)學研究中心”(簡稱“感運中心”)一直致力于痛覺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轉化醫(yī)學研究工作。通過緊密圍繞“痛覺內源性調控作用及機制”這一科學問題,感運中心團隊對生理及病理狀態(tài)下的痛覺內源性調控作用及機制給予了較為系統(tǒng)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系列科研新論點:(1)“痛覺內源性調控時空影響”論點;(2)“不引起明顯痛感”溫針治痛新理念;(3)丘腦介導的“超前鎮(zhèn)痛”麻醉鎮(zhèn)痛新觀點,為疼痛學、麻醉學、康復醫(yī)學、中醫(yī)學等相關領域內的基礎和臨床工作者對“痛與治痛”神經(jīng)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治療(如中醫(yī)“灸法”治痛)提供了新資料和證據(jù)。
團隊現(xiàn)有教授4名,副教授3人,講師5人,碩/博士研究生20余人,課題組骨干成員均有海外留學背景。目前,團隊已主持和/或完成近20項國內、外科研基金,其中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團隊成員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J.Physiol.”、“Pain”和“Neuroscience”等國際專業(yè)性學術雜志上發(fā)表SCI論文50余篇,研究成果得到較為廣泛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