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主題:人源化小鼠模型在藥物臨床前研究中的應用
截至2020年4月17日,F(xiàn)DA累計已經批準90款抗體藥物(Fig1)。2019年的全球抗體藥物銷售額高達1400億美元。默沙東K藥、施貴寶O藥等知名PD-1單抗類創(chuàng)新藥迅速締造了超過20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價值,在全球藥物銷量榜單中名列前茅。隨著腫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相關抗體藥物的研發(fā)占比逐漸升高,為提升臨床階段成功率,藥物的臨床前研究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圖片來自佰傲谷+ 公眾號
由于人類與動物之間,基因、蛋白、免疫系統(tǒng)及生理狀況都有顯著差異,利用野生型動物進行臨床前實驗得到的結果往往不能適用于人體。為提高臨床前數(shù)據的可靠性,需要選擇在某些方面更“接近”人類的動物模型,如人源化動物。
重度免疫缺陷動物(如M-NSG®小鼠)可接受異種移植,包括人源腫瘤細胞(CDX)或人類腫瘤組織(PDX),同時移植人類免疫細胞,如PBMC(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或HSC(造血干細胞),使小鼠具備人類的部分免疫功能,以獲得免疫系統(tǒng)人源化小鼠,可以用來進行腫瘤免疫相關的抗體藥物的臨床前研究。此外,還可以將藥物靶點基因進行人源化修飾,以獲得基因人源化小鼠,該類模型擁有人類的藥物靶點,且免疫健全,也可以用來進行針對人類靶點抗體藥物的藥效評價。
本期線上講座將由朱海燕博士詳細介紹人源化小鼠模型在藥物臨床前研究中的應用,為業(yè)內抗體藥物研發(fā)企業(yè)的臨床前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講座主題:人源化小鼠模型在藥物臨床前研究中的應用
直播時間:2020年4月24日周五 19:00
課程內容:
1.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分類、構建和比較;
2.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應用:抗腫瘤藥物研發(fā)以及其它適應癥的藥物研發(fā);
3.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局限性和破解思路
嘉賓介紹:朱海燕 博士
2012年于復旦大學獲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2012年-2015年,任職于日本東京大學藥學系研究科ERATO特任研究員(博士后)。2016年回國后曾就職于睿智化學、桑迪亞生物部。現(xiàn)任南模生物工業(yè)客戶部總監(jiān),擁有10多年腫瘤新藥研究經驗及CRO服務經驗,帶領團隊完成大小分子抗腫瘤藥物臨床前藥理藥效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