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里克•白茲格(Eric Betzig)、斯蒂芬•黑爾(Stefan W. Hell)和威廉•莫爾納(William E. Moerner),以表彰他們?yōu)榘l(fā)展超高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
獲獎理由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光學顯微技術無法突破一條極限:它永遠不可能獲得比所用光的半波長更高的分辨率,這被稱為“阿貝衍射極限”。然而,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使用熒光分子,巧妙地繞開了這一極限。他們突破性的工作將光學顯微技術帶到了納米尺度。
成果解析
埃里克•白茲格、斯蒂芬•黑爾和威廉•莫爾納由于超越了0.2微米這個極限而被授予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于他們的貢獻,現(xiàn)在通過光學顯微鏡我們可以觀察到納米世界。
此次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兩項不同的工作。其中一項是斯蒂芬•黑爾在2000年開發(fā)的STED顯微鏡技術。這項技術同時使用兩束激光,其中一束激發(fā)熒光分子發(fā)光,另外一束將除了一個納米尺寸之外的熒光全部猝滅掉。這樣,通過一個納米一個納米地掃描樣品,我們可以獲得分辨率高于阿貝衍射極限的圖像。
另一項工作來自于埃里克•白茲格和威廉•莫爾納,他們各自獨立地建立了單分子顯微鏡(single molecule microscopy)的基礎。這項成果可以將單個分子的熒光打開或者關掉?茖W家們對同一區(qū)域反復成像,每次只允許幾個分散的分子發(fā)光。將這些圖像疊加就獲得了分辨率達到納米尺 度的圖像。在2006年,埃里克•白茲格首次使用了這種方法。
獲獎者簡介斯蒂芬•黑爾(StefanW. Hell):德國人。1962年出生于羅馬尼亞的阿拉德(Arad),1990年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F(xiàn)為哥廷根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主任,和位于德國海德堡的德國癌癥研究中心部門負責人。
早在2004年徠卡顯微系統(tǒng)就與Stefan Hell合作推出了商業(yè)化4Pi超高分辨顯微鏡,開啟了超高分辨產(chǎn)品商業(yè)化的先河。
2007年,他將STED專利技術授權徠卡研發(fā)STED超高分辨顯微鏡,推向市場后,該系列產(chǎn)品廣受好評。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們利用熒光分子為細小的物體“標記”,讓它們在顯微鏡下變得五彩繽紛,輪廓清晰,使科學家能在顯微鏡下一瞥納米級別的微小世界。
今天,納米顯微技術已經(jīng)在全球被廣泛使用,并且不斷在為人類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