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毒素血癥是由于血中細菌或病灶內細菌釋放出大量內毒素至血液,或輸入大量內毒素污染的液體而引起。內毒素血癥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大類。在嚴重創(chuàng)傷﹑感染等應激狀態(tài)下,可出現(xiàn)如下變化,導致內毒素血癥的發(fā)生:
(1)全身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功能障礙,免疫機能下降,腸道吸收的內毒素過多而超過機體清除能力;
(2)胃腸道粘膜缺血、壞死,屏障破壞,大量內毒素釋放人血;
(3)腸道吸收的內毒素因肝功能障礙由側枝循環(huán)直接入體循環(huán);
(4)某些組織,器官的感染引起外源性內毒素入血。
內毒素血癥臨床癥狀不一,主要決定了宿主對內毒素的抵抗力,癥狀和體征有發(fā)熱,白細胞數(shù)變化,出血傾向,心力衰竭、腎功能減退﹑肝臟損傷、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以及休克等。內毒素可引起組胺、5-羥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的釋放,導致微循環(huán)擴張,靜脈回流血量減少,血壓下降,組織灌流不足,缺氧及酸中毒等。內毒素血癥可以出現(xiàn)多系統(tǒng)的多種疾病中,通常導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病死率極高,因此,內毒素血癥必須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高度關注。
目前應用鱟試驗陽性對內毒素血癥進行確診,以鱟試驗濁度法或采用基質顯色法血漿內毒素濃度大于0.1Eu/ml為定量標準,并證實它對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癥的判斷優(yōu)于血培養(yǎng)。應用該法探討不同類疾病內毒素血癥發(fā)生率,結果為急性肝炎37% ~64% 。爆發(fā)性肝炎為58% ~100% ,且腹水與無腹水有明顯差異。膽石癥伴或不伴感染均有不同程度內毒素血癥臨床表現(xiàn),在急性梗阻性化膿性感染時,內毒素血癥發(fā)生率最高(85%)。在燒傷病例中發(fā)現(xiàn),血內毒素陽性病死率為80%,而陰性僅21%,且內毒素血癥病員低血壓與病死率是革蘭氏陽性菌血癥的2倍。
Nachum等應用尿液稀釋凝膠法研究了1286例尿路感染病例發(fā)現(xiàn),鱟試驗法區(qū)分顯著性和非顯著性菌尿癥的能力為93% ,國內報道尿路感染時,尿液內毒素濃度大于5ng/ml 為84%,而非感染者僅2.3%。采用抗菌藥物治療感染疾病時,由于內毒素釋放,也可發(fā)生內毒素血癥,并把某些個體或病癥如新生兒、中暑、臨產(chǎn)婦女等可使血漿內毒素試驗陽性,稱之為生理性或間接型內毒素血癥。雖然目前尚無足夠資料說明血內毒素濃度與病情及預后的確切關系,但眾多危急病癥的死亡如肝腎綜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與嚴重的內毒素血癥密切相關。因此尋找能拮抗內毒素或使之滅活的藥物和治療措施已成為當務之急。
內毒素血癥的治療原則多主張:(1)減少內毒素的產(chǎn)生和吸收;(2)改善內毒素引起的微循環(huán)障礙。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中藥具有對抗內毒素的毒性效應,加快體內誘發(fā)毒性產(chǎn)物的清除。對內毒素所致休克死亡均有明顯的保護作用。雖然文獻報道采用抗菌藥物治療感染性疾病時,能誘發(fā)或加重內毒素血癥,但引起的不良效果尚無確切評價,事實是抗菌藥物不能使革蘭氏陰性菌血癥療效明顯提高,原因之一除細菌耐藥性外,它促使細菌內毒素釋放入血。因此,對感染疾病的治療,在選用抗菌藥物的同時,佐以對抗內毒素毒性作用的中藥,可獲得較好的療效。眾多研究表明,直接對抗內毒素的化學藥品,由于毒副作用受到應用限制,而許多中藥或方劑均有不同程度的抗內毒素作用,給內毒素血癥的治療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