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病毒或癌癥的長期對抗中,精疲力竭的T細胞會逐漸喪失功能,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T細胞耗竭。在當(dāng)今大熱的免疫治療中,檢查點阻斷會促進腫瘤浸潤CD8+ T淋巴細胞的增殖。不過,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機理仍不清楚。
瑞士洛桑大學(xué)Werner Held領(lǐng)導(dǎo)的研究團隊近日鑒定出腫瘤內(nèi)Tcf1+PD-1+CD8+ T細胞,這些細胞表現(xiàn)出干細胞樣特征,并響應(yīng)治療性疫苗接種和免疫檢查點阻斷免疫療法,促進腫瘤控制。
這篇題為“Intratumoral Tcf1+PD-1+CD8+ T Cells with Stem-like Properties Promote Tumor Control in Response to Vaccination and Checkpoint Blockade Immunotherapy”的文章于1月15日發(fā)表在《Immunity》雜志上。
檢查點阻斷介導(dǎo)了腫瘤浸潤CD8+ T淋巴細胞(TIL)的增殖反應(yīng)。這種反應(yīng)的來源仍不清楚,因為慢性活化促進了T細胞的終末分化,也就是T細胞耗竭。研究人員此次鑒定出腫瘤反應(yīng)性TIL的亞群,它們表現(xiàn)出耗竭細胞和中樞記憶細胞的標志,也就是表達檢查點蛋白PD-1和轉(zhuǎn)錄因子Tcf1。
他們發(fā)現(xiàn),Tcf1+PD-1+ TIL介導(dǎo)了免疫治療時的增殖反應(yīng),產(chǎn)生了Tcf1+PD-1+細胞和分化的Tcf1−PD-1+細胞。Tcf1+PD-1+ TIL的消融限制了對免疫治療的響應(yīng)。Tcf1不是產(chǎn)生Tcf1+PD-1+ TIL所必需的,但對于維持這些細胞的干細胞樣功能是必需的。
他們在黑色素瘤患者血液的腫瘤反應(yīng)性CD8+ T細胞和原發(fā)性黑色素瘤的TIL中檢測到人Tcf1+PD-1+細胞。因此,免疫檢查點的阻斷不依賴于T細胞耗竭程序的逆轉(zhuǎn),而是依賴于干細胞樣TIL亞群的增殖。
背景
CD8+ T細胞在某些腫瘤中的浸潤程度可以預(yù)測患者的總生存率,表明淋巴細胞可限制腫瘤生長。盡管如此,大多數(shù)浸潤的腫瘤仍有進展,表明這種自發(fā)的抗腫瘤免疫反應(yīng)通常不足以控制腫瘤。免疫治療旨在增強抗腫瘤的免疫應(yīng)答,以誘導(dǎo)持久的腫瘤控制。目前的方法包括過繼性T細胞治療以及抑制性受體(免疫檢查點)的阻斷。
在與病毒或腫瘤的長期對抗中,T細胞的功能會逐漸喪失(稱為T細胞耗竭)。它們失去效應(yīng)功能,并誘導(dǎo)T細胞功能的負向調(diào)節(jié)劑PD-1。通常這種耗竭的表型被認為是終末分化的細胞,它們喪失擴增能力,且壽命短暫。然而,阻斷PD-1后腫瘤內(nèi)CD8+ T細胞出現(xiàn)增殖,這與終末分化的概念存在矛盾。
為此,研究人員想了解自發(fā)或免疫治療引起的抗腫瘤CD8+ T細胞反應(yīng)是否涉及到記憶性CD8+ T細胞組分,如果是這樣,這些細胞是否屬于腫瘤微環(huán)境的一部分。
Tcf1的缺乏削弱了腫瘤控制
為了確定CD8+ T細胞對腫瘤的反應(yīng)是否涉及到記憶成分,研究人員檢測了這些反應(yīng)是否依賴轉(zhuǎn)錄因子Tcf1,它對中樞記憶性CD8+ T細胞的形成和功能至關(guān)重要。他們將野生型WT或Tcf7-/- CD8+ T細胞過繼轉(zhuǎn)移到幼稚C57BL/6(B6)小鼠中。一天后,在這種P14嵌合體小鼠皮下植入表達LCMV gp33的B16黑色素瘤細胞。這種方法可用來追蹤腫瘤特異性的CD8+ T細胞,并確定這些細胞及其亞群是否與腫瘤控制有關(guān)。
在腫瘤可觸摸時,他們利用gp33肽來免疫小鼠。疫苗接種以及WT或Tcf7-/- P14細胞的組合導(dǎo)致腫瘤大約在一周后短暫消退。他們發(fā)現(xiàn),與WT P14細胞相比,Tcf7-/- P14細胞的保護作用是短暫的。在治療終點時,WT中腫瘤浸潤CD8+ T淋巴細胞的豐度比Tcf7-/- P14高10倍。因此,缺乏Tcf7的P14 TIL在疫苗接種早期豐度高,但隨后下降,這與腫瘤控制的減少存在關(guān)聯(lián)。
腫瘤特異性TIL包含大量Tcf1+PD-1+ 和Tcf1-PD-1+ CD8+ T細胞
由于延長的腫瘤控制依賴于Tcf1,研究人員接著鑒定接種疫苗和未治療的小鼠中WT P14細胞中Tcf1的表達。幼稚P14細胞表現(xiàn)為均勻的Tcf1+。類似地,當(dāng)未治療小鼠出現(xiàn)可觸摸的腫瘤時,大部分P14 TIL為Tcf1+,但也表達PD-1。當(dāng)腫瘤中等大小時,Tcf1+PD-1+ P14 TIL的豐度增加8倍,但當(dāng)腫瘤增大至1 cm3時,其豐度下降。
他們?yōu)槌霈F(xiàn)腫瘤的小鼠上接種治療性疫苗,一周后,Tcf1+PD-1+ P14 TIL強烈擴增(176倍),并且這些細胞在終點時仍然以很高的數(shù)量存在。P14 TIL還包含相當(dāng)量的Tcf1-PD-1+亞群,它們與Tcf1+PD-1+ TIL平行擴增和減少。通過GFP標記實驗,他們還發(fā)現(xiàn)Tcf1+PD-1+ TIL組成型地存在于腫瘤中。隨著腫瘤進展,它們的豐度瞬時增加,并且通過治療性疫苗接種而進一步擴增。
Tcf1+CD8+ T細胞在腫瘤控制中的作用
為了評估腫瘤特異性Tcf1+CD8+ T細胞在免疫應(yīng)答和腫瘤控制中的重要性,研究人員委托賽業(yè)生物(Cyagen)生成了一種小鼠品系,允許在體內(nèi)選擇性消融表達Tcf1的細胞。他們將白喉毒素受體(DTR)T2A GFP融合基因插入含有Tcf7基因座的BAC中,制備出Tcf7DTR-GFP轉(zhuǎn)基因小鼠。接著,他們生成了Tcf7DTR-GFP P14嵌合體小鼠,并植入B16-gp33腫瘤細胞。白喉毒素(DT)處理能夠有效去除GFP+ P14 TIL,但對GFP- P14 TIL的豐度無影響。
他們之后用DT處理荷瘤小鼠,并再次免疫接種。DT暴露使得表達GFP或Tcf1蛋白的P14細胞幾乎消失,而Tcf1- P14細胞的豐度也降低。這表明Tcf1+細胞維持了Tcf1- TIL的產(chǎn)生。Tcf7DTR-GFP P14嵌合體小鼠在處死時腫瘤的體積和重量都較低。相比之下,當(dāng)Tcf1+ P14細胞被消融時腫瘤出現(xiàn)進展。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腫瘤特異性Tcf1+PD-1+ CD8+ T細胞是形成抗腫瘤免疫力所必需的。
如此看來,治療性疫苗的接種所帶來的腫瘤控制依賴于腫瘤特異性Tcf1+PD-1+CD8+ T細胞的存在。之后,研究人員又通過一系列實驗,證實了的確是瘤內(nèi)細胞而不是外周細胞的貢獻。
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的響應(yīng)
在動物模型和癌癥患者中,共抑制受體(如PD-1和CTLA-4)的阻斷可以介導(dǎo)T細胞依賴的腫瘤消退。然而,這種治療干預(yù)背后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研究人員猜測,Tcf1+ CD8+ T細胞可能在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中發(fā)揮作用。
他們使用了Tcf7DTR-GFP P14嵌合體小鼠,利用FTY720來防止新的T細胞流入腫瘤,并利用白喉毒素(DT)來消融Tcf1+ P14 TIL。與對照小鼠相比,檢查點阻斷療法使Tcf1+和Tcf1- P14 TIL的豐度增加10倍以上。Tcf1+ TIL的消除則大大減少了Tcf1- P14 TIL的豐度。因此,檢查點阻斷擴增了腫瘤內(nèi)Tcf1+ TIL,而這些細胞是產(chǎn)生分化的Tcf1- TIL所必需的。
腫瘤內(nèi)Tcf1+PD-1+CD8+ T細胞具有干細胞和耗竭細胞的特征
考慮到Tcf1+PD-1+ TIL對于腫瘤控制的重要性,研究人員對這些細胞進行了分子鑒定。他們通過功能分析發(fā)現(xiàn),Tcf7GFP+ TIL具有擴增、分化和再生Tcf7GFP+細胞的潛力。與這些干細胞樣特征一致,RNA-seq分析也發(fā)現(xiàn)Tcf7GFP+ P14 TIL的轉(zhuǎn)錄本與成體干細胞或造血干細胞表達的部分基因顯著重疊。同時,Tcf7GFP+ TIL也表達了多個耗竭標志物(Lag3、Pdcd1、CTLA4),而Tcf7GFP- TIL還選擇性地表達了更多的耗竭相關(guān)基因,表明這些基因的表達與分化相關(guān)。
黑色素瘤患者中存在Tcf1+PD-1+CD8+ T細胞
之后,研究人員又對黑色素瘤患者的外周血CD8+ T細胞以及原發(fā)性黑色素瘤進行分析,的確檢測到Tcf1+PD-1+CD8+細胞。單細胞RNA-seq數(shù)據(jù)表明,人黑色素瘤含有TCF7+PDCD1+CD8A+ TIL,其基因表達譜與小鼠模型中鑒定出的細胞相似。通過TCGA數(shù)據(jù)庫的薈萃分析,他們認為TCF7/PDCD1特征與患者生存率的改善相關(guān)。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揭示了共表達Tcf1和PD-1的腫瘤內(nèi)CD8+ T細胞在免疫治療中發(fā)揮關(guān)鍵作用。研究結(jié)果有助于人們了解免疫干預(yù)如何影響抗腫瘤的免疫應(yīng)答。這些干細胞樣細胞的鑒定有望進一步改善所有類型的癌癥免疫治療。
原文檢索
Intratumoral Tcf1+PD-1+CD8+ T Cells with Stem-like Properties Promote Tumor Control in Response to Vaccination and Checkpoint Blockade Immunotherapy
DOI: 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18.12.021